寶寶來到世上,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環境,而媽媽與寶寶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。 媽媽不僅是寶寶的衣食父母,也是他們行為的模仿對象。 媽媽的言行舉止、行為習慣、性格特徵,都會給孩子未來發展打下不可磨滅的烙印。
身教勝於言教
情景回放:樂樂和媽媽一起搭積木。 媽媽沒搭好,樂樂順口說了句:“笨蛋!積木都搭不好。”媽媽勃然大怒,“你個小屁孩,還敢罵我?我平時怎麼教育你的,不是說不能罵人嗎?”樂樂不服氣地說:“那你怎麼總罵我笨蛋呢,剛剛還說我小屁孩,為什麼我不能說你呢?”
孩子不聽你怎麼說,而是看你怎麼做
媽媽們會困惑:“為什麼我給了孩子世上最好的,我在他身上花了那麼多錢,付出了那麼多精力,為什麼他變成這樣?”身教勝於言教,很多媽媽不厭其煩地教育孩子不要挑食,自己卻隨意扔掉不合口味的食物。 媽媽一邊教育寶寶不能太看重打扮,一邊自己每天花1個小時對鏡貼花黃。 剛剛還教育寶寶要早些睡覺,不要看電視,自己卻沒白天沒黑夜地看電視。 這種自相矛盾的教育,讓不明世事的寶寶感到很為難,甚至無所適從。
與丈夫的關係,影響與寶寶的關係
情景回放:小強的媽媽和爸爸因為股票的事又吵了起來。 媽媽反對爸爸繼續買進,爸爸一意孤行,說媽媽目光短淺,頭髮長見識短。 媽媽哭了,小強一邊幫媽媽擦眼淚,一邊對爸爸吼,不許欺負媽媽。 每次小強都是這樣保護媽媽,而內心裡,小強常常因為爸爸對媽媽的態度而討厭爸爸。
夫妻關係影響寶寶
通常,男孩的性格更接近媽媽,而女孩的性格會有更多爸爸的特徵。 也就是說,男孩會繼承媽媽的內在性格特徵,而女孩會繼承爸爸的性格特徵。 那麼怎樣協調呢? 如果在家庭中洋溢著合作、相互理解和愛的氛圍,那麼一切都會解決。 如果媽媽愛爸爸,那麼男孩也會愛爸爸,因為媽媽與男孩的性格是相通的,她會把自己對爸爸的愛傳遞給男孩。 也就是說,如果爸爸是尊重媽媽的,重視自己妻子的,那麼男孩也會非常重視並關心自己的媽媽。 要知道,這裡沒有任何妥協。 這種規律,沒有人能夠逃避。
寶寶會拷貝你的性格
情景回放:媽媽又帶蕊蕊去跳舞了。 蕊蕊秉承著媽媽的所有期望。 每週蕊蕊要學習跳舞,英語。 雖然蕊蕊不喜歡跳舞,無奈媽媽的堅持,也只好堅持。 媽媽希望蕊蕊以後生活幸福,不希望她像自己一樣,一無所長。 女孩學習跳舞,對身材、對美的感覺都會有幫助;而學習英文,這簡直就是以後生存的必備工具。
媽媽首先要自我完善
無論寶寶是否聽你話,與你交流與否,孩子是否離你或者爸爸千里之外,這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做什麼,你怎樣對待生活。 教育首先是自我完善,改變自己從而改變生活。 如果想要真的對孩子好,那麼,不應強迫寶寶做什麼或者改變什麼,而是要試圖改變自己,這樣寶寶才會獲得幸福。 比如,怎樣做才能讓女兒將來有個好家庭? 讓她愛丈夫,聽丈夫的規勸? 那就得在女兒還小的時候,媽媽就開始愛丈夫並順從丈夫。 怎樣做才能成為高尚的人,對妻子和孩子負責? 那就是爸爸媽媽每日都要努力工地工作? ?否則,所有的問題在子女那兒都會重演。
寶寶胃口,受媽媽個性的影響
情景回放:“不要再鬧了,我去給你做還不行嗎?”看著賴在地上哭鬧的文文,媽媽唉聲嘆氣地走到廚房,給文文做拔絲蘋果。 在這次比試中,本就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心煩的媽媽又一次經不起文文的一哭二鬧,敗下陣來。
負面情緒的媽媽,易給孩子不健康食物
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的專家在奧斯陸大學專家的支持下得出:寶寶的飲食習慣依賴於媽媽的心理狀況的結論。 “我們發現,情緒不穩定、不安、刻薄、傷心的媽媽們不自信,悲觀失望,通常會給孩子們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,而不會給孩子吃蔬菜和水果。”挪威公共衛生研究院的專家埃文說:“這一現象發生在18個月至6歲的孩子身上。易受負面情緒影響的媽媽在遇到困難時,更容易放手,在與孩子的爭執中她們更易妥協,她們對於孩子喜歡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束手無策,聽之任之。”
媽媽的消費觀念,影響寶寶
情景回放:丁丁上小學了,別看他年紀小,所有的東西都是名牌。 非耐克的鞋不穿, 非阿迪達斯的衣服不上身。 上飯店只點貴菜,不超過500元的玩具不要。 過起生日來花費更大。 小朋友有的東西,他得有,小朋友沒有的東西,他也要有。 為了讓丁丁高興,媽媽是竭盡所能。 媽媽有個口號:“窮什麼不能窮孩子!我再怎麼苦,也不能讓孩子受委屈!我們家孩子吃的、穿的、玩的,都不能比別的孩子差,別人有什麼我的寶寶就得有。”
孩子的虛榮心=你的虛榮心
丁丁追求名牌的心理,除了受社會上高消費的影響,媽媽的觀念也直接影響了丁丁,讓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攀比,虛榮,學會了顯擺。 媽媽要端正自己的消費觀念,不能認為只要有條件,盡可以滿足孩子的小小虛榮心,讓孩子在別的孩子麵前也“底氣十足”。 應引導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,讓孩子在學習、勞動、品德方面與同學PK,而不是比吃比穿。 帶孩子到困難家庭,看看他人如何艱難度日,要讓孩子懂得賺錢不易。
媽媽的過分呵護
情景回放:小凱已經2歲了,還不會說話。 媽媽怕小凱在幼兒園裡受欺負,又不能表達出來,堅持不讓小凱去幼兒園,與爺爺奶奶在家呆著,平時對小凱也是呵護備至。 小長假到了,一家人想與舅舅家一起去公園玩,為了避免堵車,大家決定早些出發,而幾點鐘會合卻成了難題。 小凱媽媽說,一切都取決於小凱什麼時候睡醒?
孩子不需要過分呵護
現在獨生子女多,媽媽的悉心照料表現在方方面面,凡事以孩子為中心,一家人圍著孩子轉。 或替孩子包辦的事情過多,對孩子的正常活動限製過多等,這些過分“擔心”都會對孩子產生暗示,直接結果就是孩子性格內向、畏縮不前、甚至害怕出門見生人,產生恐懼心理。 同時,這種過度關愛,對孩子也成為一種壓力,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。 事實證明,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理解孩子,把他們當作家庭的普通一員,既不特殊,也不忽視
親子相關延伸 : 母子依戀關係影響孩子戀愛模式